西北大学博物馆“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观后记
前段时间,一则《“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在西北大学开幕》的新闻连续几天刷了朋友圈。虽然展览只有一个月时间,但我总想着能有时间去欣赏。因为在此前不久,刚参访了张掖的马蹄寺石窟,其中的造像与壁画艺术颇令人震撼。回来的路上,念头中希望能将祖国东西南北的石窟都走一遍,尤其是河西走廊与新疆一带的石窟。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同时也是我国最西端的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公里木扎提河(渭干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明屋塔格山断崖上。大约在公元8-9世纪,石窟逐渐停建,石窟之开凿,延续了数百年。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现存洞窟339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石窟外景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石窟建筑,又有雕塑、造像与壁画。赵朴老曾经指出:“佛教美术是和佛教的教义紧密联系结合在一起的。佛像都是表法的,佛教教义的谛,就体现在佛教艺术”。诚哉斯言!石窟及其建筑以及窟内的雕塑、造像与壁画既是具象的表达,同时又是抽象的表征。佛陀的核心思想,不仅通过佛经中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且通过石窟、造像、壁画等艺术呈现出来,都是为了让人领悟宇宙与人生的实相。
通过诵读文字,阐释经典,解读造像,欣赏壁画,信仰者心性开始显现,并会依出离心,慈悲心和菩提心达到究竟的解脱与圆满。即使对于非信仰者来说,其美感及其蕴含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学习,而且在欣赏过程中,精神也会得到熏陶。
展厅
西北大学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主要是流传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共展出125幅高清晰图板,两个仿真洞窟,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了四个洞窟的壁画。置身其中,仿佛游走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驻足画前,似乎感受到了龟兹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蓬勃发展。
展出壁画
为什么要展出流传海外的复原影像?因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险热潮,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探险队先后到克孜尔石窟揭取壁画。德国揭取得最多,约500平米。到上世纪20年代末的时候,一些壁画从德国流出,二战时,苏联红军从柏林带走了一部分壁画到俄国。
如今,克孜尔壁画主要保存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和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英国、美国、法国、匈牙利、韩国和日本也有保存。如此精美的壁画如果能让国内的人欣赏到就更好了。从1998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开始关注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经过20年的努力,现已收藏到来自海外8个国家20余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65幅壁画高清图片。如今展出的,就包括其中的125幅高清图。
展出壁画
在西北大学博物馆,笔者拜访了常务副馆长刘丰先生。他说,之所以和其他部门共同承办本次展览,有两大渊源。
一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出生于龟兹,后来几经周折来到了长安译经,而他的舍利塔,也在西安的草堂寺内。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北大学是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的重镇,不仅设有佛教研究所,也设有玄奘研究院,艺术学院,在西安久负盛名的高校——西北大学举办本次展览,可让我们不出门就能感受到中国最西端的佛教石窟和壁画艺术及其文化。可以说,这是从精神与文化上贯通了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
二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新疆就是西北大学考古工作的重要地区,从黄文弼先生到王建新教授,一直延续着在新疆考古的重要传统。如今,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激活古龟兹与古长安的历史渊源,接续现当代西北大学在新疆的考古与文化研究工作,变得尤为必要。
最后,刘先生希望更多从事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前去观展,他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
展出壁画
THE END
时间过得很快,不觉间已到闭馆时间。一幅幅壁画,让人感受到的是历史的积淀,艺术的精美和文化的厚重,这正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彰显出的文化魅力。
往期精彩回顾
“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开幕【文物鉴赏】明“罗江县契”铜印不一样的国庆假期 || 薛祥煦老师与“欢庆石门兽”
作者:景天星(注:文章源自腾讯佛学)
编辑:王芝叶
责编:刘丰